無所畏懼超越時代的天生女性主義者:《盛開紫羅蘭》Violette


盛開紫羅蘭  Violette 
馬丁波渥斯 Martin Provost│2013│France│139min│Colour

文/謝以萱


我其實相當喜歡這版本的海報,這大概是少數我看到沒有把薇奧麗和西蒙波娃擺在一起的版本吧!我始終覺得,這是一部薇奧麗努力面對自我、面對生命的孤獨、掙脫各種束縛,最終勇敢的以自我的面貌去面對人生的成長電影。我喜歡這海報的原因,是它體現了導演希望能夠透過這電影所展現的──薇奧麗從對自己毫無信心到最後她藉由書寫,而為自己找到一個自適的姿態;這裡的她,是優雅而舒心美麗的。

導演馬丁波渥斯(Martin Provost)一向擅長也喜愛為長期被世人所忽略的奇女子拍攝傳記電影,上一部作品《花落花開》便描繪一位法國素人女畫家,而這部《盛開紫羅蘭》則是以法國女性情慾書寫先驅薇奧麗(Violette Léduc)為主角,她雖不是相當知名的作家,但卻對二十世紀的女性情慾書寫有著極大的貢獻。


電影描述薇奧麗(Emmanuelle Devos 飾)一生情感顛沛流離,奮力以生命追尋愛,卻始終與這世界格格不入,終將這些無以找到出口的情感以文字宣洩。長時間的寫作,無疑是相當煎熬的事情,以文字維生,更是一種令人欽佩的奉獻,薇奧麗並沒有受過正式的學院訓練,她只是單純的將自己毫無保留的擺放在文字面前,但這樣真誠的面對自己,卻是許多有名氣的作家所無法辦到的;當時在法國文壇已有極大影響力的西蒙波娃(Sandrine Kiberlain 飾),受她詩意的文字與文字背後透出的勇氣給深深吸引,薇奧麗對女性情感毫不逃避的描述、赤裸裸呈現女性對情慾的追求,她誠實的書寫,有力且無畏的試圖撼動由父權思想層層堆砌的社會,那在當時的社會——即便是思想極為活躍開放的法國巴黎,也很難被多數的讀者所接受。

 
導演安排了幾個場景來呈現薇奧麗的書寫在當時其實並不被讀者認同,她作為一位「素人作家」,在波娃的力薦之下,第一部以自身情慾經驗出發的小說《肌膚的禁錮》(In the Prison of Her Skin)得以由卡繆支持的出版社出版,但是並不是出版社主打的經典書系「白色系列」,這讓喬裝成顧客去書店找自己作品卻遍尋不著的薇奧麗相當憤慨,銷售量決定一切的作風在那時的法國書市便已成形。導演相當細膩的刻畫形塑薇奧麗性格的各種因素,也透過許多事件展現她的性格會做出的行為,如電影中薇奧麗感慨的說著:「女人長得醜是滔天大罪。美女,以美引人注目,醜女,以醜讓人側目。」女人的長相將會影響一切,薇奧麗的私生女身份、並不出色的外表(雖然我覺得導演有點過於刻意強調這點,但也許在薇奧麗的文學作品中強烈突顯這對她而言是人生缺憾)、沒有如波娃那般的社會地位與資源、愛上的男女都無法回應她的愛,這些種種都影響著薇奧麗;而她,亦透過文字持續刻畫、翻攪、挖掘、剖析、掏空自己,那些美好、孤寂、不被理解、醜陋不堪以及各種無以名狀找不到出口的情感,她都以文字的產出將之昇華。雖然薇奧麗經過了十幾年艱辛的寫作過程,沒有讀者、受到出版社打壓刪減文字,但她卻繼續堅持書寫,最終,文學成為她唯一的救贖。就如波娃所說的:「寫作能給予你這個社會所拒絕給你的一切。」

 
然而,寫作的過程必定是艱辛難耐的,一位作家枯燥單調毫無影像感的伏案生活要拍成電影,對導演而言是一大挑戰,文字的創作,絕大多數的時候是相當個人且孤獨,如何去勾勒那寫作的狀態與內心世界,就十分考驗導演的功力。薇奧麗的文字總是手寫在筆記本中,厚厚的一本看得見字句構思與重組的痕跡,完稿之後她總是迫不及待地拿給波娃閱讀,就像是與波娃的約定一般(不光是作者與編輯的約定),如伯樂遇見千里馬那樣彼此寄予厚望。


薇奧麗在寫作的過程中受到西蒙波娃的大力賞識與支持,和法國同志劇作家尚惹內(Jean Genet)之間姐妹淘般的情誼,她與母親之間既恨又愛的複雜情感,同志作家前夫莫里斯(Maurice Sachs)發掘她寫作的潛質,愛慕薇奧麗文字的同性戀香水富商對她出版的金錢資助,還有曾經有過一小段私情,讓薇奧麗感受到戀愛的滋味的已婚木匠。導演對薇奧麗仔細研究後,萃取出影響她人生最深的六位人物,運用這六位人物,構成薇奧麗的人生篇章。除此之外,還有她的成名代表作《私生女》(La Bâtarde)作為整部電影章回劃分的標題。



雖然是以六個人物作為電影章回的主題,西蒙波娃只是其中之一,但顯然導演放了很大的比重去強調波娃與薇奧麗之間的關係,我知道薇奧麗對波娃戀慕的情誼,和波娃對她的支持與影響是讓她能夠繼續寫作的重要因素,可也不免覺得太過了些,電影中的薇奧麗與波娃的互動,幾乎是波娃佔優勢的一面倒(連電影宣傳也不例外,海報上總是兩人一起出現),薇奧麗每次與波娃的對話都像個小媳婦一般,幾乎是處於被動的姿態;而薇奧麗對女性情慾思想的前衛在電影中只能以她的文學作品受到波娃讚賞而襯托呈現──這我能夠理解,波娃在文壇的地位與身分無須多加說明,她說好的作品想必就是品質保證,因此導演有些一廂情願地仰賴波娃的名氣,而忽略更應該呈現薇奧麗的主體性(但也許這是導演刻意的設計,要讓薇奧麗最終也能掙脫波娃的束縛,走出自己的道路),兩人之間的對話完全看不出薇奧麗是會寫出那樣女性文學成就的人。簡言之,我認為導演在這方面的處理有點失當,在波娃面前的薇奧麗完全像是失去自己一般,對她言聽計從,我曉得兩人之間是互敬互愛相知相惜,兩人之間也存在著身份地位角色的差異,那確實會影響之間的關係,但是我對於電影中所呈現的過度被波娃牽著走的薇奧麗不是那麼滿意,總覺得一個能夠吸引波娃的女性應該更有主體性,兩人的對話應該會更加精采才對,但不滿意的也就只有這點而已。

我一直都相當喜愛導演馬汀波渥斯對於女性人物的重視,他在訪談中也提到,在二十一世紀的今天,他相當訝異多數的電影主角依舊是男性,女性追求平權這麼多年,這本該是女性發起革命的時候,但事情卻完全不是這麼一回事,放眼望去那些電影海報都是以男性角色為主;他為那些女性而著迷,從女性身上得到的啟發比男性人物還多,因此,為這些因為性別而沒有得到應有重視的人物拍攝電影,便成為他矢志完成的事。



「我希望能將薇奧麗賴朵絲塑造成一位女性的英雄,同時也希望在電影中展現她掙脫每一段束縛的過程。」
(馬丁波渥斯)

確實在《盛開紫羅蘭》中,我們透過那些由人名構成的章節看到薇奧麗是如何受到他們的影響,同時,也看到她的人生充斥了那些人物留下的影子,那可能是種助力,也可能是種束縛,電影帶著我們一一經歷她與這些助力/束縛之間的關係,導演並沒有見獵心喜的將她雙性戀傾向、墮胎、精神崩潰變成吸引觀眾的辛辣題材,反而以收斂的電影語言,讓我們看到她是如何在壓抑的情況下與之共存或者掙脫──墮胎、得不到前夫莫里斯之愛的婚姻、母親在年幼的薇奧麗心中留下的缺憾與陰影(直至成人後母女之間的關係依舊是愛恨交集)、波娃對薇奧麗的支持但同時她對奧薇麗而言又是個巨大的情感壓力存在(波娃的外表、文學成就、身份地位永遠都高高在上,而薇奧麗對她的戀慕始終得不到回應),到最後,那部讓薇奧麗成名的小說《私生女》,無疑是種掙脫困境的雙關,隱喻她藉由這部小說梳理、正視了影響她一輩子的「私生」「女」身分,而她也因著這部小說,獲得了世人的矚目與文學上遲來的成功,整個人像脫胎換骨一般,確認了人生的目標以及讓自己能夠繼續走下去的舒適方式。


從這角度來看,這是一部相當精彩的女性成長電影,談一位女性,因她的出身、她的性別/性向、她的長相、她的職業、她的階級地位在當時社會所面臨到的各種束縛與困境,而薇奧麗花一輩子的時間,努力與它們搏鬥、勇敢面對自我;對於社會的束縛與批判她無所畏懼,她並沒有選擇較為輕鬆的方式逃避,完成了許多知名作家在那個時候都無法做到的事,一種其實本質上應該是最容易的事情──誠實地面對自我。她是天生的女性主義者,完全不需要什麼理論佐證,她的筆寫她的思考她的心,那超越該時代的前衛靈魂,薇奧麗最終在文學中找到生命的救贖。


* 感謝海鵬影業的試映

留言